爱游戏ayx-青岛男篮力克天津队,夺得关键比赛胜利
足球为媒 传递关爱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联队与哈尔滨香和小学足球队开展友谊赛
22日,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组成的6人联队与哈尔滨香和小学足球队,在该校足球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友谊赛。这是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继组织朗读志愿者走进香和小学之后,又一次关爱留守儿童、陪伴其成长的活动。
足球为媒 传递关爱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联队与哈尔滨香和小学足球队开展友谊赛
22日,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组成的6人联队与哈尔滨香和小学足球队,在该校足球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友谊赛。这是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继组织朗读志愿者走进香和小学之后,又一次关爱留守儿童、陪伴其成长的活动。
图为比赛现场。记者 郭俊峰/摄
在一番热身后,裁判一声哨响,比赛正式开始。香和足球队的小队员们不惧眼前的“高人”,迅速进入比赛状态,他们灵活奔跑、积极拼抢,场边的替补队员和啦啦队员也高声呐喊加油。上半场12分钟,香和足球队2号队员崔杨,巧妙穿插到位,在门前获得队友妙传,率先破门,1比0,香和足球队暂时领先。记者联队向小球员们送去掌声和夸赞。同时,几位队员表示,这些小家伙们不容小觑啊。比赛在紧张激烈地进行,香和小队员们体力开始下降,几次失误,让记者联队抓住机会连进两球。上半场结束记者联队以3比1暂时领先香和足球队。
休息间隙,记者与香和小学校长赵承攀谈起来。赵承说,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学校修建了这块足球场,为节省开支,他带领老师们动手砌起了围栏。有了自己的足球场,孩子们争相来踢球。“2015年,学校组建了男、女足球队,即将毕业的足球队员里有12人被初中学校看中。”赵承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在刚刚结束的哈尔滨市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中,香和足球队夺得男子小学组第一名、女子小学组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短暂休息后,下半场比赛开始。香和足球队的小队员们体力得到恢复,一上场就对记者联队的“大块头”们展开贴身战术。开场5分钟,香和足球队的队员大龙抓住记者联队一次失误,在门前混战中将球踢进。紧接着,小队员们士气大涨,完成一次完美配合,由队中年龄最小的李响再踢进一球。孩子们对在落后两分后将比分追平非常满意,他们欢呼、击掌庆祝。场边的香和足球队教练姜庆贺也向孩子们伸出大拇指。他对记者说:“队员们接触足球后,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活泼了,现在的孩子们有了自信心,敢于表达内心的情感,足球还教会了他们勇敢、团结、向上的精神。”(记者 刘莉)
用素质教育滋养童年 用关怀编织温暖世界
香和小学 给留守儿童长久的心灵陪伴
记者 衣春翔 郭铭华
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活动。
孩子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上辈亲人,甚至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一般来说,由于这些孩子孤单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常常会影响他们的成长。
香和小学是哈尔滨市市郊成高子镇上唯一一所公办小学,这里的学生都来自附近村镇,许多都是留守儿童。为了调查我省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记者从市区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这里。令记者惊讶的是,这里的孩子脸上少见忧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幸福又自强的面孔。
很多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们曾来这里调查,有人认为,是体育和音乐等素质教育的滋养让这里特殊家庭儿童的心智更加成熟,但通过深入采访记者发现,让孩子们露出幸福笑脸的根本原因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还因这里的老师用爱心为留守儿童们编织出了一个温暖的世界。
班级得了许多奖状,挂在黑板上鼓励大家。
孩子们在练习歌舞节目。
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读书充电。
足球是孩子们的最爱,下课后便相约到操场上踢球。
歌声悠扬
让留守儿童爱上学校变“阳光”
“爹妈打工闯天下,爷爷奶奶年纪大,我们成了留守的孩子,学校就是我们的家。我亲爱的老师啊,陪我说悄悄话,我亲爱的老师啊,是我们爹和妈……”这首歌词质朴感人、旋律简单悠扬的歌曲名叫《学校就是我的家》,香和小学“小水滴”合唱团的同学们,曾在包括央视的舞台上,多次演唱这首歌,感动了许多人。
这首歌的作曲者,是我省香安小学教师王东音——香和小学校长赵承的前同事。2011年,赵承从香安小学来到香和小学当校长。刚到这里时,他曾经一筹莫展。
“香和小学是由六所村小合并而成。在这里,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单亲等特殊家庭子女比例占一半以上,这些孩子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内心缺乏关爱和安全感。”赵承回忆说,如何帮助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走出心里阴霾,收获阳光和快乐,成为了他必须首要解决的难题。
2011年末的一天,赵承走在校园里,忽然听到了一个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着一首民歌。那个孩子是一名留守儿童,赵承在校园里见过她几次,但这次,他在这个学生的脸上看到了幸福的笑容。这个场景,给了赵承极大的启发。
“香坊区有一个教育品牌,叫做童谣传唱,这个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唱童谣来感受音乐之美,并在其中找到快乐。王东音老师原创了1000多首歌曲,这些歌曲童谣在香坊区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赵承兴奋地说,一想起那个学生唱歌时的笑脸,我就明白,只有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学校的老师,才能喜欢读书、喜欢课堂、喜欢参与各种活动,最终变得阳光快乐。对于孩子而言,音乐、体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最能让孩子们爱上学校,也最能激发他们乐观向善的生命成长状态。
于是,“小水滴”合唱团、校园足球队纷纷成立,“香和好声音”歌唱比赛、校园足球联赛纷纷开展,学校确立了“以德育为核心,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的基本办学思路,并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让学校的孩子有了童年的精彩和生命的活力,让乡村教育有了爱的温度,也让很多学生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大龙就是其中之一。
爱心满满
让特殊家庭孩子改变命运变自强
足球以极快的速度飞向了球门,大龙整个人鱼跃而起,扑出了这个看似必进的一球。“嘟……”随着一声哨响,大龙所在的班级1比0取得了球赛的胜利。
同学们兴奋地围住大龙,高喊着“门神!门神!……”大龙的脸有些红了,用有些羞涩的语气说,“能赢,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皮肤黝黑,十分健壮,衣服虽有些旧,但却十分整洁,虽然话比较少,却又俨然是球队的领袖,这是大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大龙的班主任吴松告诉记者,以前的大龙是连脸都不洗就来上学的孩子。
“大龙从小寄养在亲戚家,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刚上学的时候,从来都不洗脸,身上一股难闻的味道,同学们都疏远他。除了卫生习惯不好,他经常在地上甚至垃圾桶里捡东西吃,问了才知道,他经常吃不饱饭。”吴松回忆说,那时,他每天来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龙带到办公室,手把手地教他洗脸、洗头和洗手。虽然工资不高,但吴松却一直坚持给大龙买饭吃。通过耐心教育,大龙讲卫生了,也爱学习了,还加入了学校的足球队。”
如今大龙成为了学校足球队的“门神”,和队友们参加各类香坊区和哈尔滨市组织的中小学足球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孤僻的性格得到了改变。
在香和小学,有很多家庭特殊的学生都像大龙一样变得健康又自立自强。患有自闭症的小浩,性格孤僻的杨杨,都因为家庭的特殊原因,有了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问题。不过香和小学的教育模式,让小浩成为了班级的小画家,杨杨成了学校“小水滴”合唱团的队员。如今,他们都成为了班级和学校的“活宝”,还曾经登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舞台。
看上去,是教育革新改变了一切。但要是在香和小学待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支撑教育革新的是学校每位教师的爱心与关怀。
吴松就是爱心教师的代表,多年来,他默默资助了很多学生,但实际上他的工资并不高,为了资助学生读书,他甚至不得不花掉了结婚买沙发的3000元钱。
2013年和2014年,有其他单位想要把吴松挖走,家人和朋友都极力劝说吴松离开学校。但他放弃了可能更有发展的前途,放弃了能让家里变得更富足的机会。
“这些孩子奋力成长,让我找到了自己身在农村的价值所在。我选择留下,希望继续点缀农村孩子们童年的精彩,帮助他们创造美好的明天。”吴松说。
留守儿童
需要更多优秀教师 需要父母更多陪伴
赵承告诉记者,通过“以爱激师德”“以情化师德”“以案促师德”教育活动,学校极大提升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工作激情。尤其是在关爱留守儿童这项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
黄丽荣老师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她把对学生所有的爱洒满了三尺讲台,颈椎、腰椎、咽喉……一身的职业病并没有让她放弃学生;刘晨光老师待合唱团的队员如自己的孩子一样,经常把留守儿童带回家,悉心照料。曲伟丽老师在合唱团成立之初,把家都搬到了学校附近,一点点地教孩子们唱歌。还有一位教师,自己患了癌症,还把别人捐助的治病钱,全部转赠了给了特殊家庭的学生们。
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感人的故事很多,但香和小学也有教师被待遇和条件更好的学校招走的情况。实际上,这种流失,不仅在我省,在全国范围内也都存在。而选择坚守的教师,都是因为对学生的爱和使命感。
“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学生较多的学校,老师要付出的辛劳要远大于普通学校,但这些教师并没有更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这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很不利。”我省一位长期研究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问题的专家表示,国家以及我省,应该参照特殊学校教师的标准,给予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学生较多学校的教师一些薪金上的补助,或者在评职称时,给予一些政策倾斜,这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有利于让更多优秀的师资流向这类学校。
除了稳定教师队伍外,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仍需要重视。
尽管香和小学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但很多孩子当谈到父母时,仍会神情黯淡。赵承也表示,学校教育最终也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留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同时配合学校教育,实现良好的家校互动,将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香和小学尝试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帮助孩子和家长经常性沟通,甚至还有专门的政府资金和社会爱心人士,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提供智能手机,帮助孩子与父母进行视频聊天。我省还要求村(居)民委员会、社区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委员会,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联系提供便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
另一种改变也已经出现。在成高子镇周边,形成了一个较为大型的商业中心区——永泰城,大量的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极大吸收了周边村镇的劳动力。很多曾经外出打工的人,也因为家门口有工作机会,选择了回乡。如今,香和小学一些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孩子的父母已经在这个商业区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明显增长。
目前,农民日渐成为我省创业的重要力量,这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还提出,要构建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有专家表示,随着我省城乡服务业不断发展,以及农民创业带动就业水平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将得到很大程度解决。
精准关爱 温暖留守心
让更多的孩子同享雨露阳光
赵一诺
同一片蓝天下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掰着手指数着父母回家的归期,他们与爷爷奶奶守着家徒四壁的农屋,他们在孤独寂寞中变得行为孤僻、性格内向,谁来爱护飞翔的羽翼?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保障、以学校为重点、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社会帮扶为补充的五位一体关爱服务网络,探索适应社会管理创新要求的关爱服务模式。让留守儿童,这个令人牵挂的群体,有了更加精准的“生存地图”。
精准留守底数
营造良好生存环境
“我喜欢穿校服,我的校服真好看。”在哈尔滨市海城小学的“儿童之家乐园”里,学生们正在开心地试穿自己的校服,看着镜子前孩子们灿烂无比的笑脸,老师们的心里也乐开了花。海城小学五年二班班主任吴兴宇告诉记者,这是海城小学通过网络宣传筹集的300余件爱心校服,保证孩子们吃好、穿好、学好是海城小学对孩子们最基本的承诺。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学校为学生们开展了爱心捐赠活动,捐赠图书200余册,书包408个,让每个留守儿童都收到一份心仪的“六一”礼物。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尽我们所能,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海城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张良说。为更好地教育每一个海城学子,学校一直坚持以“办温暖和谐,主动发展的幸福学校”为目标,凝炼了“海纳百川,诚以修身”的教师文化,创建了以“润育和谐,主动发展”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诚信、宽容、合作、担当”的良好品质。
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建立了由32家有关部门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6年4月,省民政厅与省教育厅、省公安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实施方案》,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动态管理机制,每季度由民政部门排查数据逐级上报。截至2017年4月,全省农村留守儿童62453人,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三地,合计总人数占全省农村留守儿童总数比例的70.7%,摸清留守儿童底数,迈出了“精准关爱”的关键一步。
开展助学活动
给予物质精神双层关爱
近年来,我省通过实际行动给予更多需要关注的孩子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关爱,建立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领导协调机制,为留守在家的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平台,同时也为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的沟通交流搭建网络空间,更是为孩子们走出农村、了解中国、展望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海城小学举办关爱活动,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是呵护与陪伴。在学校邀请张国华戏曲艺术家进校园的表演活动中,孩子们不时地向演出工作人员咨询相关戏曲文化知识。对于帮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我省关爱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深化。张良告诉记者,“学校将积极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年儿童。”
学生们最喜欢的是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通过有趣的心理测验、真实的案例,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并引导鼓励留守儿童敞开心扉,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健康的人格,用积极、向上、自信的人生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我们的心理课程是‘一对一’独立式帮扶引导,做到帮助每名留守儿童解决好成长中面临的心理问题,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海城小学德育校长郭革介绍说。
优化帮扶队伍
把每个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
“曹妈妈,祝你生日快乐!”十岁的魏巍活泼聪明,她把刚刚获得的“多才多艺奖”作为生日礼物献给了她的“曹妈妈”。曹娟是哈市南岗区花园街道办事处繁荣社区“儿童之家”乐园里的一名工作人员,在这里,几十个孩子都亲切地称她为“曹妈妈”。为了照顾留守儿童,曹娟结婚五年迟迟没要孩子,平日里她要求家人节衣缩食,而对这里的孩子却十分慷慨。每月都花去自己数百元的工资,为社区的留守儿童买糖和水果。每当节假日,她都把孩子们带回家,让他们分享家的温馨和快乐。说起孩子,曹娟总是幸福地合不上嘴,“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我要用全部的爱让他们拥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快乐。”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每个月“儿童之家”都会举行师生集体生日会,师生一起包饺子、赏月、举办晚会……在这里虽然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但是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留守的孩子感到了同样的幸福。
近年来,无论是政府的帮扶政策,还是社会的公益活动,关爱留守儿童越来越精准化、精细化。我省不断加强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学校教职工的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和管理人员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我省“社区儿童之家”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关爱“留守儿童”为突破口,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建立机制、科学管理、强化服务、开办流动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等活动为社区儿童、流动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
声音
为留守儿童撑起希望之“伞”
□ 姜斌
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困难重重,而且在心理上存在种种问题,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备受瞩目并让人心生牵挂。有数据指出,我国目前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我省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2453人,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亲情和生计,是一个两难的抉择,现实情况是很多农民工选择了后者。疏离的、缺乏陪伴的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个幼小心灵的伤害难以估量。亲情割裂、父母监护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营养不良、学习成绩差、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最大负面因素。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溺水、交通事故,一些事件的发生,不断提醒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为实现和维护好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全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民政部等九部委在全国联合开展了“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力争到2017年底,将所有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护范围,杜绝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
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在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之痛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所以,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留守儿童问题,试图寻求答案。我省重视农村儿童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薄弱环节,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决不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切实解决农村儿童实际问题。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就近妥善安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和转学。改善农村儿童健康状况,抓好贫困儿童救助和控辍保学工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努力促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底,还在全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通过民政牵头的部门协同机制重点解决监护问题、户籍问题、辍学问题、生活困难4个问题。
对于孩子而言,精神的留守其实更可怕。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所以,对农村父母们和孩子进行精神上的扶贫,同物质扶贫一样重要。除了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加强管理外,在学校和社会上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非常重要,对留守儿童心灵上的帮扶和关爱无疑会点亮他们的人生之路。在这一点上,哈尔滨市香和小学的做法就可圈可点,这个学校许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但这里的孩子脸上几乎看不见忧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幸福而又自强的面孔。相关学者认为,是素质教育的滋养让这里的特殊家庭儿童的心智更加成熟,让孩子们露出幸福笑脸的根本原因除了教学方式的革新,还因为这里的老师用爱心为留守儿童们编织出一个温暖的世界。
去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从家庭监护、政府责任、教育任务、群团组织、财政投入5个维度着手,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有关法学专家表示,应当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机制,创新立法建设,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留守,不该成为孩子成长之殇。社会在行动,人们正在用爱,为留守儿童撑起希望之“伞”。
致敬原创,网络素材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编辑:刘晓萌 美编:王学智
热线:0451—84655625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